Hi,欢迎来健盒子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营养干货 > 真有必要计算热量吗?它既然不准,为什么还要算?
真有必要计算热量吗?它既然不准,为什么还要算?

真有必要计算热量吗?它既然不准,为什么还要算?

好补剂运动更享受.jpg

盒妹前几天看到这么一张图在(小范围)刷屏:

1541520918253259.jpg

奶茶党纷纷表示:这下可以放心喝全糖了!

健身教练纷纷表示:看看,你们又被骗了吧!

盒妹首先想说的是,在某音上大家还是以娱乐为主吧!但是这个测试也的确说明了一些问题:

● 卡路里这东西,到底准不准?

● 不准的话,还要不要相信?

● 不相信它,还能相信什么?

如果健身也有角色扮演,热量是第一个魔鬼(体重能跟它并列第一),数字经常欺骗我们。什么样的人容易掉坑?很简单,过分关注和刻意忽视的人。

盒妹今就来分析热量不可信的三大原因,并分析我们仍旧要计算它的四大理由。(对,就是这么矛盾~)

 卡路里到底是啥?

简称,缩写为cal,在1个大气压下,1g水升高1℃所需要的热量。(不用记住)

在营养学上,普遍使用另一个由卡路里演化来的单位“千卡”,又叫“大卡”,缩写为Kcal或者C。

千卡=大卡=1000卡=4.184千焦

1Kcal=4.184KJ

(这些得记住了)

我们日常说的某某食物xx卡,一般指的就是千卡/大卡,而不是前面那个卡路里,因为卡路里这个单位是在太小了,太小了,太小了,小到我们不想鸟它……

为什么热量不可信?

卡路里只是个单位,没有对错之分,但食品包装上的数字和热量app上的数字,就没必要太信了。

1、它不准,而且很不准

盒妹也曾一度困惑食品包装上的热量是怎么得出来的,其实热量是酱紫测的:

用一个叫做“氧弹量热仪”的仪器,大概一万多块钱吧,把测量样品称好后放在一个密闭容器中,在充满氧气的环境里彻底燃烧,测出几个供能营养素(碳、蛋、脂、酒精)的燃烧值。把这些燃烧值带入一个换算方法中,经过仪器噼里啪啦地一番计算,就可以得出热量了。

但是,现代食品企业做标签可不会挨个儿去实测,都是分析主要成分,然后一叠加就完了。和咱们有热量app一样,企业也有自己的软件,只需要输入食品的配方,就能自动生成标签。食物app就更别提了,有外包装的食品,都是直接用的食品标签,它只是个移动的标签图书馆而已。

3.gif

使用量热仪实测热量还是很准的,毕竟器械生产是标准化的,但手工生产的误差可就大了去了,比如开头那个奶茶的例子。可惜我们每天吃手工制作的食物比例又那么大……

再退一步说,误差其实也可以接受,FDA(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)都允许有浮动,但你知道这个范围是多少吗?20%以内都算过关!20%,已经超过不少人的减脂热量缺口了,也就是说,你辛苦设定和落实下来的热量差,可能刚够抵消它本身的误差!

所以不管从哪头儿算,标签上的热量和app上的热量都和大猪蹄子一样的不可信,不靠谱。

2、就算准,也可能没用

其实就算卡路里的数字很准,放在一些条件下看,价值也是大打折扣的。

A 吸收和利用差 

食品热量和生理消耗产生的真正热效应并不对应,测量的热量一般要高于我们实际能吸收的热量,因为身体并不是那台一万多块钱的氧弹量热仪,并不能彻底氧化食物,也就没办法100%吸收(从减肥角度看这似乎是个好消息)。至于这中间的损耗是多少,四个万用的大字送给大家:因人而异。没错,这就是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差异。

吸收多少是一方面,人体能多大程度地将这些热量有效转化?能利用多少?这也很关键。我们进食所得的热量就是拿来用的,维持生命运转、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,以及各项体育运动,包括健身在内。不管你吃下去多少热量,能利用多少才是关键,还是那四个万用字:因人而异。

4.gif

B 营养素比例 

越来越多的健身爱好者正在进步,在关注卡路里这个数字的同时,也更关心营养素比例。相同的热量下,三大宏量营养素不同的比例会带来不同的结果,这个结果既包括健身目标,比如你是想增肌、减脂还是想维持,也包括极端比例下对健康的影响,比如蛋白质比例过低造成营养不良、碳水比例过高引发二型糖尿病。生酮饮食、高蛋白质饮食、高碳饮食,这些饮食计划都可以做成完全一样的热量,但执行中的体验和结果呢?可想而知。

除了三大营养素比例,每个营养素自己内部还要细分,以碳水为例,膳食纤维和抗性淀粉含量高,会延缓消化吸收速度,给原本的热量稍微“打折”。

C 激素调节 

营养素比例和摄入时间,这两项基本决定了食物对我们激素水平的影响。100大卡的食物,糖果可能让你血糖飙升,吃完很快就饿,麦片则帮你顶饱3个小时,因为胰岛素可不是随热量而变化的。还是同样的100大卡食物,换成大鸡腿,你是午餐时吃,还是上床睡觉前吃,结果也不一样。如果是睡前,你可能为消化这个瓷实的鸡腿而无法进入深度睡眠,生长激素分泌受限,从而对增肌减脂都有影响。

3、你(可能)根本算不对

扎心的问题来了,就算我们有靠谱的热量表,也可能压根儿就没算对过。对大多数健身爱好者来说,准确计算每日摄入挺难实现的。首先你得准备工具,比如厨房秤、量杯、餐盒;另外你要把每天所有摄入完整记录下来,吃的喝的全都不能落下;最后就是要分析成分比例,对于混合食物,比如饺子或pizza,你要判断多少是面,多少是馅,馅里多少是肉,多少是菜,用了多少调料……认真操作三天你就会发现,漏算、误判太太太寻常了。

在求助app时,有些食物也不是那么靠谱儿的,比如:

1541521408184395.jpg

要知道,隔壁餐馆的张大厨和你亲爱的妈妈做出来的宫保鸡丁,可是完全不一样的宫保鸡丁啊。

如果盒妹要算宫保鸡丁的话(虽然不大会吃这道菜),会用下面这个方法:

宫保鸡丁150g:

● 去皮鸡腿肉80g——xxx  kcal

● 花生20g——xxx  kcal

● 胡萝卜30g——xxx  kcal

● 植物油5g——xxx  kcal

● 糖5g——xxx  kcal

● Total——xxx  kcal

如果一道菜不是自己做的,那只能靠经验估算,感觉油多就加点,感觉少就减点。但即便是估算的,也比看app那种一锤定音不议价的要准。可是你我也知道,这种相对精确的计算,更大的意义在于心理安慰,终究还是算不准的。由此可见,食物的烹饪方式越复杂,越算不准。

6.gif

为什么还要相信它?

太好了,终于可以不用算来算去了,把食物包装和app一丢,开心到飞起。

No,快点捡回来!

既然卡路里如此不靠谱儿,我们为什么还要算它?

1、暂无更好替代

就像你还没找到称心如意的男/女朋友,但也舍不得和现任分手是一个道理。虽然热量问题多,可毕竟目前也没有其它更直观、更简洁、更好操作的标准出现,热量计算不会这么快退出历史舞台,它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霸占健身和健康领域的关注。

2、可以反应大趋势

盒妹要强调的是:只有过分看重热量,才是不可取的做法

尽管不存在绝对准确,但是有相对准确,“相对准确”也是有参考价值的。大部分人每天吃的食物都有个大致范围,有的健身者甚至反反复复就那几样,如果每天都吃相同或相似的食物,那么热量计算就有价值,因为放眼一两个月,在固定的食物范围内计算热量,它反应的就是一个大趋势。

一个饮食固定,进餐习惯也稳定的人,只要做好热量计算,就一定能看到或增或减的变化。如果一个人既看重热量,又会计算比例,还研究摄入时间,那自然更完美,只有完全被热量牵着走的做法才是我们要反对的。

3、可轻松做比较

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,而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合适的选择,比如吃水果,可选草莓和火龙果,你现在要减肥,选哪个?选主菜,牛肉还是羊肉?这时候热量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。

7.gif

4、对两级人群更有价值

如果我们把健身人群从初级排到高级,那么初级小白和高级大神,这两个群体更需要在意热量。新手因为对营养几乎没什么概念,你上来跟他讲什么激素,什么GI、GL,十有八九要懵逼,热量是他们最容易掌握的,那么就先把这个工具利用起来,这没什么不对的。我们系统学习营养的顺序也是从认识热量和营养素开始,才会进一步去学习其他。

现在有一些文章,动不动就斥责小白计算热量,结果如何如何惨,煽动大家忘掉热量。盒妹不认可这偏激的风气,这会误导新手对摄入量放任自流。

对更高级的群体,热量也是极为重要的,没有任何一个营养师会抛开热量去给运动员指定饮食计划,而且你看专业运动员出去比赛,吃饭时都是带着食物秤的。要在热量这块“基石”之上,才能去雕琢比例等“花纹”。和一味地看重热量一样,一味地忽视热量同样不可取。

我是必看的总结

1、影响食物卡路里的因素非常多,不可能被准确计算,因此无需在此花费太多时间在数字计算上,对热量的过分焦虑也会让饮食计划崩溃。

2、刚接触营养的初级小白,热量还是重要的参考,不可放弃不管,但需要进一步了解营养素比例、摄入时间等重要因素。

3、高级训练者、运动员,仍旧需要计算热量,并且做到精准地安排比例,此时已不是被热量限定,而是利用、“玩转”。

4、运动营养不仅是一道数学,还是一道化学题,有时候也是阅读理解提,甚至还是哲学题。别较真,别抬杠,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。


上一篇:增肌粉就是蛋白粉加两片面包?一篇看明白这两种粉 下一篇:PipingRock RunFree试用结果